阅读历史 |

第150章 赵云之短(2 / 2)

加入书签

我对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深有感触,人才的作用能不能发挥好?关键在于执政者能合理的用人,人无完人,就是三国的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有自己人性的弱点!

如果我们只看到别人的弱点,看不到闪光点,就没有办法凝聚起众人的力量,实现宏伟的目标!

今天常校长的讲话,让我彻底看到了希望,因为我们国家的用人导向准确了,我相信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才强国的世界!

周通老师站起来带头鼓掌,教室里充满了猛烈的掌声……。

看着这些有见解有想法的学生,周通老师笑了,笑的还很开心……。

赵兴的演讲继续。

众所周知,赵云是三国中非常厉害的猛将,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赵云的两个儿子却都是“草包”。

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说虎父无犬子吗?

三国演义中,赵云不仅武功好,而且军事能力也非常突出,汉水一战,就连号称顶级军事家的曹操,都败在了赵云手中。

除此之外,赵云为人忠义,品行也受到大家的认可,可以说,他几乎算是三国中的完人,直到现在,民间也有许多粉丝喜欢赵云,一提起常山赵子龙的名号,大家无不伸出大拇指!

然而都说虎父无犬子,赵云的两个儿子,赵统和赵广,却几乎算是“草包”了。

他俩不仅没有继承赵云的勇武,而且就连平辈中的关兴张苞,他俩也比不上!

关羽张飞死后,他们的儿子关兴张苞仍然在蜀汉发光发热,无论是刘备伐吴,还是诸葛亮北伐,关兴张苞都表现得非常好。

关羽张飞的后代在前线发光发热,赵云的后代却几乎没怎么露过脸,直到赵云去世,他们才出现在大众视野,之后他俩也就此消失了,很明显,相比于他们的父辈,相比于关兴张苞这些同辈,赵统和赵广显得太平庸了!

那么为何赵云如此厉害,他的两个儿子却如此平庸呢?

为何同辈中的关兴张苞都崭露头角了,赵云的两个儿子却销声匿迹了呢?

事实上,赵云的两个儿子之所以看起来如同“草包”,和赵云有莫大的关系!

赵云光辉人社后的另一面。

赵云这个人,为人刚直、公正,凡事以大局为重,这本身是很好的品质,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性格往往会得罪很多人!

刘备攻略荆南四郡的时候,让赵云率军进攻桂阳郡,意思就是让赵云独立统兵,日后把赵云往统帅方向培养,结果在这次作战中,由于赵云为人太过刚直,不愿和同僚联姻,直接逼反了桂阳太守赵范!

此一事件,让刘备和诸葛亮看到了赵云为人处世上的弱点。

不过赵云久随刘备,所以刘备还是想拉赵云一把,于是他亲自劝告赵云,让赵云迎娶赵范的寡嫂,和赵范联姻,这样就能稳住桂阳郡,但赵云却断然拒绝了,令刘备颇为难堪!之后诸葛亮也劝说赵云,以大局为重,联姻是为了全局考虑,结果赵云直接来了一句“大丈夫何患无妻”,把刘备和诸葛亮都给得罪了!

原文:玄德曰:“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云吾:“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玄德曰:“子龙真丈夫也!”

别看刘备诸葛亮都夸赵云是真丈夫,这其实是场面话而已,私下里,刘备诸葛亮已经认为赵云不顾大局了,所以自此以后,刘备对赵云的培养方向,从领兵的统帅,改成了看家的护卫!

攻打桂阳郡,赵云不愿联姻的行为,得罪了刘备,而在攻下益州后,赵云劝谏刘备开仓放粮的行为,又把刘备集团的其他人物全部得罪光了!

当时刘备打下益州,准备将成都的田宅财物都封赏给手下,毕竟大家跟着他打进益州,吃了不少苦。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赵云却劝谏刘备不要封赏诸将,而是应该把成都的田产还给老百姓!

原文: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赵云的这一建议提出后,刘备表面上开开心心的答应,实际上心里非常不爽,因为这是收拢人心的好办法,结果却被赵云给破坏了。

而刘备手下的那些人,就更加不爽了,大家把脑袋撇在裤腰带上作战,千里迢迢的打进益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

眼看刘备要给大家分红了,赵云却跳出来劝阻,这不是断人财路吗?这如何能忍?于是自此以后,赵云将刘备集团从上到下都得罪光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赵云的儿子在军中的待遇,一直不怎么好。

诸葛亮对这些情况也非常了解,但他再欣赏赵云,也不能和众人为敌吧?

所以诸葛亮后来也慢慢的疏远了赵云,赵云死后,诸葛亮也没有将赵云的两个儿子带在身边栽培,而是让他们在军中自生自灭,倒是刘禅记得赵云两次救命的恩情,对赵云的长子多加照拂。

说白了,赵云的两个儿子之所以看起来是“草包”,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行,而是因为赵云在蜀汉得罪的人太多了。

从上到下有很多人不喜欢赵云,不愿意给赵云的儿子行方便,以至于诸葛亮都不愿伸出援手,赵云的儿子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军中打拼,他们甚至还会因为赵云儿子的原因而遭到打压……。

这就是我的三国赵云的看法,其实好多时候,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人最大的难处就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hqiaqia32八932八924911110994

:qiaqia。:qiaqia

rad3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