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激情飞扬的讲话(1 / 2)
rad2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全校师生大会开始了!
常校长在会上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今年,在我们教育界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年是1977年,你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1届大学生,寄托着国家未来的希望,民族振兴的希望,富民强国的希望!
你们走进大学很不容易,从全国各地的各个工作岗位上,争分夺秒地复习,赶上了今年的高考,这是你们实现梦想的开始,我代表全体教师,至于你们最热烈的祝贺!
会场上响起了激烈的掌声,此时此刻。好多人回忆起了,在农村,在田间地头,在工厂,在部队,听到恢复高考后那兴奋的场面,一个个热泪盈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校长慢慢的开讲了。
今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
因为今年是1977,就在今年的秋天,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倡导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
如同惊天的春雷一般,恢复高考的消息,牵动着殷殷学子的心,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终于恢复,中国教育重新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从此,一个国家的光明前途仿佛在一夜之间被重新点亮。
一代青年在那个火热年代的奋发意气仿佛顷刻间被熊熊点燃,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全国570万青年纷纷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哨所等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考场,沉积多年的强烈求知愿望宛如江河奔流,汹涌澎湃。
这是我们民族自信的开始,文化强国的开始,传承民族希望的开始,我相信从此,有了你们第1届的大学生,就会有无数的大学生涌入校园,实现家国梦想,开启无悔人生。
但是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恢复高考很不容易,你们进入校园更不容易,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要辜负国家的希望!
校长讲着讲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语气也变得哽咽起来。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力挽狂澜,以科教领域拨乱反正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为开端,开启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那是一段痛苦的历史,教育界不堪回首的往事,曾经的高考中断了。
1966年4月6日至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
要采用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我清晰的记得那年6月1八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为什么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呢?
因为当时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
片面的认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
可悲的是,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为“培养了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之后,废止高考,将大学转变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政治运动就开始了。
“四人帮”把“文革”前招的工农出身的大学生称为“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修正主义苗子”,提出了“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办法。
“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这种本末倒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走上了严重的形式化、政治化。
而在“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思想下,所有教学都得照顾班上最差的同学,而推荐学员的最低文化要求仅仅是初小文化,也就是刚刚达到脱盲水平,许多大学为此不得不“大学变小学。
今年5月24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发表了着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总设计师在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自此开始,我们的教育工作才有了希望。
今年八月13日开始,召开了历时44天的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围如何突破“两个凡是”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总设计师提出了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出台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按照《意见》招生对象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出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正因为如此,你们当中的有些人,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机会来之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