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善行(2 / 2)
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论语和道德经。
论语中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善,人的天性是倾向于善良和美好的,随着人们成长并受到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会发生变化,产生差异。
这意味着尽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行为和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育和环境对塑造一个人的行为和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我们要叫善的原因,大学就是教育人们要有一颗向善的心,具体到社会实践中,就是以善心看待人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追求,从为人民服务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践行善的宗旨。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说,积德行善的家庭必然是祥和欢乐的,反之则会灾殃不断。
《大学》上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者,大人所学,大学的道理是在弘扬清明的德行,用来开化、恩泽于老百姓,从而达到一个善的和谐环境。
既然先贤人都推崇这个“善”,那么这个善是指什么呢?
《道德经》第八章是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出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真正的善是像水一样的,无色、无味、无形状,没有目的,没有所求,正因为这样,才没有什么忧患,得失。
善也是一种因果。《太上感应篇》里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父严母慈是善!是对儿女的善。尊重长辈,孝养父母是儿女的善。
良好的品质是善!像是光一样照亮别人。
仁是善!是对他人仁慈、仁爱,包容和善。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克己复礼为仁。”
义是善!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道而行是义;见利不取是义;见理而执是义;见恶而止是义。
礼是善!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礼重教的国家,长幼有序是礼;尊重他人是礼;友善、慈爱、谦让、克制都是礼的表现。
信是善!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一个人言而有信,信守承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这样的人也就具备了“威信”。志诚守信是立身成名之本。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
“善”还要体现一种智慧。这个善不是对所有的人和事,要有辨别,要掌握度。
那么善是人的本性吗?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一开始都是善良和美好的,只是后来的环境和教育不一样,“性”才有了好和坏的区别。真的是这样吗?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明了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只要守住初心,不被境迷,就一定不会改变初衷。既然本性是不容易改变,那么人之初的善良就不会改变。为什么有后来的善、恶之分呢?
《道德经》上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小孩子一出生,就像是没有污染的白纸,清而纯,这才是人的本来面目,以后才有“习相远”所以说:“善更应该是后天的一种选择”。
北宋名相吕蒙正有一篇《命运赋》里说:“尧舜明圣,却生不孝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这就是他们的选择不一样,尧舜的儿子虽然处在一个好环境却选择了另一个成长。而舜在父亲百般刁难和迫害的情况下选择了善良,选择了孝顺,选择了以德报怨。
所以说:善是一种修养;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是固本强元的基石;是为人行事的标准。
向善是我们人生的一种选择。
同学们静静的聆听着周通老师对善的论述,用心理解着善的涵义。
谁也想不到,就是因为这堂课,塑造了这些学生别样的人生,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他们大放光彩!
hqiaqia32八932八924911111011
:qiaqia。:qiaqia
rad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