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9章(1 / 2)

加入书签

rad2看到前方湖水在望,李想国从空间里面拿出来一副手闷子。

没办法,没有劳保手套,暂时就只能戴这东西将就了。

戴好手闷子,李想国取出柴刀朝前挥动着。

镰刀,还是算了。

自己买的镰刀的钢口可是挺好的,想来拿着割稻子麦子应该不错。就是钢口太好的镰刀,尤其是磨得太锋利的时候,拿来割谷子搞不好都可能崩刃,更何况用来割这些玩意儿。

真的拿来割芦苇,回头只怕那刀估计就只能拿来当锯子用了。

说起来,要是专门打草,最好用的当然是扇刀。

用腰力带手,挥动间,刷刷就能割下来一大片柴草。

只要后面再把草拢起来扎捆就行了。

不过自己又不是来打柴草的,要的更是不多,所以拿着柴刀凑合着就算了。

刷刷几刀下去,身前的一丛芦苇就被他从离着地面一米多高的地方直接斩断。

上面半截芦苇落下来,草屑、灰尘四散落下来,扬起一阵烟尘。

李想国也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伸出柴刀划拉一下,将砍掉的芦苇杆拢起来扔在一边。

李想国拿出铁锹沿着身前这丛芦苇的根部朝外一点,将锹尖垂直插进泥土里,用脚踩下去。

铁锹也轻松地插进松软的淤泥里,稍作凝滞,随着几声细微的咔咔声响过,铁锹也径自插到了底部。

芦苇也像竹子有着竹鞭一样,地下有着水平生长的匍匐地下茎。

通过地下茎分生,也是芦苇非常重要的一种繁殖方式。

这地下发出的声音,就是四周多余的根须被切断发出来的。

围着芦苇挖了一圈以后,李想国再把铁锹踩进土里。

怕掰坏铁锹或者锹把,他也慢慢地搬动着锹把,借助杠杆的力量,倒是很轻松就将带着大团泥土的芦根从地里挖了下来。

将芦根提起来,连着泥土收到空间里面,再去挖下一丛芦苇。

如是反复,李想国挖了十几丛芦苇才停下来。

李想国挑的,都是那种足有三四米高,一根根长得足有手指粗细的芦苇品种。

这种似乎是白皮苇,当然各地叫法肯定也不一样。

是芦苇中长得比较高的品种,也是各地用来制作苇编的主要品种。

以前没有各种现代化的材料。

不管藤编、竹编还是苇编都是制作生活物资的重要手段。

真的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不过随着时过境迁,这些编制物品也渐渐落伍。

不管是精致的还是粗陋的,都失去了市场。

后世,有个成语叫苇编三绝,意思就是说苇编的三种失传情况。

环境改变,没了芦苇;

手艺没传人,没了技术;

还有一种最致命,基本无解的情况:生活条件好了,苇编器物有了更好的替代品。

市场没了,这老手艺也就彻底没了前途。

比如席子,不管是竹子、高粱秆还是芦苇编制的制品都有个最大的缺点:翘起的篾片和毛刺容易扎人或者是割伤手。

所以如非迫不得已,是不能直接光着膀子躺在上面睡觉的。

尤其是使用年头儿久的席子,都被盘得通红,那上面的毛刺,硬度堪比金铁。

只要扎到就是一个很深的伤口,被划到就是一个大口子。

随便换成纤维素、化纤等材料的席子,哪儿有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些材料也有更好的亲肤性,睡起来也更舒适。

也更方便清洗。

外加着又是机械制造,价格方面也更有优势,更加美观……

所以,哪儿有几个人还去买那些席子?

当然,李想国弄这个,也不是为的拿来编东西。

这种芦苇的叶片宽大,四九城太冷,真的搞不到大叶的箬竹。

以后五月节,就可以掰了这种芦苇的叶子,拿来包粽子。

似乎四九城这里喜欢吃二米粽子,用黄米和江米。

江米是籼糯米,自己这买的是小圆粒的糯稻,是粳糯米。

不过自己倒是更喜欢粳糯米的口感和味道。

再加上这芦苇,似乎自己还真的把粽子的材料都凑齐了。

甚至刚发出的芦笋芽还能当成芦苇笋来吃。

至于别的,建筑、造纸……这些对他倒是没什么吸引力。

甚至以后真的要在空间养鱼,那也得有食物,外加着可能也需要有水生植物来改善水质什么的。

像草鱼、鲤鱼和鲫鱼,就都喜欢吃芦苇。

挖够了芦苇,李想国收起东西,起身出了芦苇荡。

继续沿着河岸搜寻。

看到一片枯草丛中,零散分布着几根挺起草杆。

这些草杆顶部分布着零散的纤细茎秆,看上去就像只剩伞骨的破雨伞。

这是典型的伞形科植物的特征之一。

水边最常见的伞形科植物,那自然非水芹莫属。

他的眼睛一亮,拿在手里仔细辨认一番,再捏碎送到鼻子边上闻了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