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章(2 / 2)

加入书签

避免糊,也更好端起盖帘。

不过李想国喜欢吃锅巴,所以即便紧贴着锅边,他还是摆满了一圈豆包。

这样等着蒸熟了以后,贴在锅上的这些豆包,会长出一层厚厚的锅巴。

点火蒸起来。

随着白气氤氲,渐渐出现小米的香味。

接近半小时,撤火,掀开锅盖。

锅里的豆包愈发的黄澄澄的,也因为挨得太近,外加着蒸熟的面变软塌下来,所以这些豆包也都粘在了一起。

倒一碗凉水放在边上,用锅铲在已经粘在一起的豆包中间切下去,把它们分开。

用手蘸了凉水,伸到锅里拿起滚烫的豆包,放在边上的盖帘上面。

不过这个就要留些空隙,所以很快就捡了满满一盖帘。

锅里还剩下大半锅。

换了盖帘,全都捡起来。

用筷子夹起来一个豆包品尝一番。

相比饼子,少了油香,却更能凸显清香。

贴在锅边形成的锅巴更是酥脆香浓,非常可口。

不过他也只吃了这么一个就停了下来。

一则是刚吃过早饭没多久,肚子吃不下;再就是这总归是黏米,吃多了难消化,会“烧心”。

拿着盘子装了一盘,端着去了隔壁二黑子家。

这个时代的东北农村,人情味还是比较足的。

尤其是一个农业小组,关系更好。

家里做点什么新鲜的,也都会彼此送点尝尝。

东北有句俗话“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豆包不止算细粮,还算挺不错的饽饽,顶饿也是一流。

做了豆包,给各家送点,也是应有之义。

送掉大半锅,才算把小组一家不落地送过了。

收获一些感谢以及点评,也从那些奶奶、婶子们那里得到一些经验。

总体来说,李想国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还端回去好几样自家没有的吃食。

别人送东西给自己家,很少有让空着碗端回去的。

大半也会找点新奇的吃食当作回礼。

没给东西的,也不过是眼巴前没什么特别的东西。

回头自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不会吝惜给他送来一份。

这阶段的农业小组,本身就是为了互帮互助,真的是取长补短。

后世的公社也都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

不过就是农业小组合并扩大,变成了生产大队。

但是也出来了岗位分工。

外加着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最后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后果也就不奇怪了。

也就那帮干吃饭不干活儿的老帮菜,才会渴望着回到大集体的年代。

毫无疑问,这些人同样的蠢并且坏!

将剩下的豆包,送到外面冻起来。

锅里的菜叶清理掉,重新换上新的白菜叶。

继续包豆包,再蒸好送到外面。

再蒸了两锅,外面晒了一大排的盖帘,李想国才停下来。

这么多的豆包,够自己一冬天吃的了。

hqiaqia3277327705611111106

:qiaqia。:qiaqia

rad3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