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施政方针(2 / 2)
他似乎已经想象到节度使没人监督,从而越做越大,最后到不可控的地步。
开元盛世之后的安史之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节度使权力太大,进而成为拥兵自重的军阀。
他不知道节度使做大和武则天废除御史监军制度有没有关系,但想必不管是武则天,还是李隆基,在看过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后,肯定会对这方面有所行动,抑制军事将领的权力过大问题。
“武则天对突厥的态度表现出了以安抚为主的策略,并在关键时刻重用名臣良将。”
“武则天采取了灵活的政策,根据情况决定是采取抚慰还是讨伐的策略。”
“武则天并没有一味地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
“武则天的策略和军事部署最终使得突厥在她的统治下渐渐退却,终止了对唐朝北方的侵扰。”
“武则天利用吐蕃(b)君臣矛盾,承认吐蕃占据青海的事实,以换取吐蕃放弃西域。”
“之后吐蕃赞普掌握实权,与武则天议和,大唐与吐蕃的关系得以缓和。”
“唐高宗李治时期吐蕃入侵并占领了西域的安西四镇,李治两次派遣大军试图收复四镇,但都以失败告终。”
“692年,西州都督唐休璟上书请求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武则天立即批准,并派遣大军击败吐蕃,成功收复西域安西四镇。”
“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和设置北庭大都护府,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重新畅通了中原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武则天时期的大唐百姓对女皇在军事方面的策略感到非常满意,没有让老百姓伤筋动骨的去打仗。
大唐主要面对两个外敌,突厥和吐蕃,这也是大唐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外患。
他们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当朝皇帝丝毫不顾及他们的死活,动不动就打仗。
一旦打仗,必然劳民伤财,受伤的还是他们老百姓。
来个一两次还可以,打仗次数多了,他们也吃不消。
好在他们的女皇陛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没有动不动就打仗。
最终采取各种策略,成功解决了突厥和吐蕃的侵扰问题,维护了大唐边境的安定。
李治:媚娘做得不错,把朕丢失的西域成功收复了。
当初吐蕃出兵占领西域的安西四镇,他一怒之下发兵收复西域,可最终无可奈何的失败而归。
而且还是接连发兵两次,可依旧没有收复西域,这是他心中一直存在的遗憾。
现在得知媚娘成功收复西域的安西四镇,他总算是可以松一口气。
“武则天在外交方面的政策思路灵活,根据形势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为唐朝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活动深入而广泛,对外政策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调整,使得唐朝能够延续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且为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武则天逐渐停止了自太宗、高宗以来的大规模对外军事用兵。”
“根据当时的形势做出及时的决策,保证唐朝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化。”
“停止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用兵,将注意力转向恢复国内稳定和边疆的巩固。”
“武则天在周边地区贯彻羁縻(jii)体制,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她在东北亚和中亚构建起以唐朝为主导的羁縻体制,这种体制由内及外,以羁縻府州控制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东亚国际秩序。”
“武则天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而对其他远离的地区持消极态度。”
“对波斯和大食的关系采取了两面策略,一方面帮助波斯复国,另一方面保持与大食的友好关系。”
“与朝鲜和日本的关系较为积极,保持了稳定的联系。”
“武则天的对外政策注重稳定和统一,一方面通过停止对外军事用兵和建立羁縻体制,注重维护周边地区的稳定,另一方面对其他地区并不主动寻求联系。”
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政策从进攻转向防御,各朝古人看法不一。
一些人认为这项举措很好,可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不用因为大规模对外用兵而造成劳民伤财。
但各个朝代也有一些人认为,武则天保守的对外政策丧失了大唐的尊严。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万王之王的称号,大唐之所以受到四海八荒的臣服,全是靠李世民一兵一卒打出来的威严。
彻底把周边国家打怕了,所以其他国家才对大唐畏之如虎。
可现如今武则天主动收缩军事力量,大唐的威严也会跟着收缩。
长此以往,周边国家不会再尊敬大唐,而那个万国来朝的大唐也必然会成为历史。
当然了,各朝的老百姓都是站在武则天这边。
毕竟从他们老百姓的角度出发,他们只想安居乐业,一点也不想打仗。
武则天也知道对外政策的调整必然会引得一部分臣民不满意,但她丝毫不在意。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江山长治久安,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
相比于大规模对外用兵维持大唐的颜面,她更关心大唐实际上得到的利益。
只要可以保证唐朝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化,她不在意那些虚的。
事实证明,她及时调整对外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她夺取大唐江山登基称帝,原本国内的局势就不稳定,要是再沿用太宗、高宗时期的大规模对外用兵政策,恐怕她刚刚建立的新政权就要土崩瓦解。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