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0章 袁崇焕(2 / 2)

加入书签

“在政治上,可以说崇祯确实是明朝所有皇帝中为数不多的勤政皇帝,有中兴明朝的潜质,但他却并未解决民生问题。”

“崇祯年间,冰河期进入较为严重的阶段,导致灾荒频繁,粮食欠收,而土地赋税却依旧不减。”

“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金蒙时常窜入关内劫掠,以及山贼、乱军也加入其中,不断扰乱剿匪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北方农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也被拉开。”

崇祯:农民起义的问题可以不用担心,朕有了土豆和红薯,不出五年,就可以让大明各地的老百姓种植土豆和红薯,到了那个时候,人人都能吃饱饭,想必就没有人造反了。

高产主粮种子,尤其是土豆和红薯,已经陆续送到京师。

再过几天,主粮种子就可以到齐了。

到时候,他会在皇庄进行栽种,培育出更多的土豆和红薯。

时间完全足够,完全来得及,不用担心。

有了高产主粮种子,他已经丝毫不担心农民造反问题。

现在的农民造反只是问题,以大明目前的情况还可以应对。

只要再坚持三五年,等全国的土豆红薯大丰收,一切都不成问题。

“162八年,陕西爆发王二起义,他们杀死知县公然造反。”

“崇祯帝得知后大怒,立刻命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三人互为犄角,剿灭农民军。”

“不久又以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崇祯更是将解决辽东、平息民变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他。”

“杨嗣昌本人也非常有能力,他迅速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的战略,逼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溃散,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投降。”

崇祯:王二,李自成,张献忠,这些都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虽说这些人造反是以后才会发生的,而且现在有了土豆和红薯,历史已经改变,他们三人估计也没有造反的机会。

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处死为好,把威胁的源头彻底消灭。

于是他当即下令派人捉拿此三人,死活不论。

杨嗣昌的表现引起了崇祯的注意,能够逼得农民军如此窘境,足以看出杨嗣昌的能力有多强了。

他在心里把杨嗣昌默默记下,等会就派人去找找此人,尽快调到身边任用。

如今身边缺乏能干的官员,这个杨嗣昌有能力的话,那就提前重用。

“163八年,清军再次入关,大掠山东,京师告急,崇祯随即调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勤王。”

“而这也让李自成等人有了喘息机会,他们迅速招兵买马,接连在河南、湖北攻克重镇大城。”

“此时,洪承畴率精锐将士正在辽东御敌,卢象升早已战死,孙传庭被诬陷畏惧敌人,遭怀疑心极强的崇祯下狱。”

“杨嗣昌手上没有了可用的精兵良将,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也只好自裁而亡。”

崇祯:原本能用的人就少,一个战死,一个下狱,一个自裁,也难怪江山亡得这么快。

听到如此严峻的形势,他不禁内心戚戚然。

不过还好历史已经改变,他相信自己可能重振大明江山,不会再重蹈覆辙。

杨嗣昌,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四人都是国家的栋梁,必须委以重任,让他们好好保家卫国。

卢象升:战死的结局早在我预料之中,身为军人,随时都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看了看其他人的结局,他战死的结局算是比较好的。

不过要是可以活着,他也不愿意战死。

孙传庭:这就被下狱了,然后呢,结果怎么样?

要是诬陷别的入狱,他无话可说。

可诬陷他畏惧敌人,不敢上阵杀敌,他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作为身经百战的将军,这种诬陷就是对他的羞辱。

他早已经做好了战死疆场的准备,怎么可能畏惧敌人呢?

杨嗣昌: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可用的精兵良将,再好的设想都无济于事。

他对自己自裁而亡丝毫不意外,确实是自己做得出来的。

不过现在历史的轨迹已经发生偏转,大明的局势也将越来越好,他也相信自己的结局再也不会那么凄凉。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