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所谓技术性碰瓷(2 / 2)
一篇好的论文写作其实就跟《天演论》里“译例言”讲到的一样。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即准确、通顺和得体。
而这次他的目标是sci,而且最好能够脱离水刊的范围。
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内容。
即origality(原创性)、lidevidence(真实性)、significance(意义性)。
这一方面看他的研究成果怎么样,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写的怎么样。
因为成果都是通过论文展现出来的。
就算你的成果很惊人,但你写的东西证明不了结论那就是空谈。
打开空白的文档,陆时羡开始第一部分的撰写。
为了避免丢三落四,抓不住论文的重点,这次他放弃了先写关键词和题目,
而是选择了先写aterialsthods(材料和方法)和resuits(结论)。
本文运用使用流式细胞术对t细胞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观测,并运用显微观察法发现了……
本次实验用到的仪器和试剂主要有……
现在的陆时羡撰写论文就像是打开了任督二脉,刷刷刷按照自己心里的逻辑思路直往文档上面输入。
这个效率远比他撰写第一篇论文要强的多。
等他停下来,此时已经来到了讨论部分。
结论和引言都是实验之后呈现的结果,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稍微在脑中思考,内容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当然,能有这种状态也不仅仅和他之前阅读了海亮的论文有关。
最重要的还得是从头到尾参与到实验里去,这样每个环节才能做到了如指掌。
而撰写论文也就是将自己做实验的思路再现的过程。
接下来是讨论和结论。
这个部分实际上对于逻辑和结构不太看重。
以前他是想到哪里写哪里,只要最后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这次他决定严格按照国际期刊论文的模板套路来写。
都是为了sci,不寒碜!
第一部分:核心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分段对重要实验指标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叙述。
第三部分:缺陷和亮点。
这里应该有人不会写自己的论文存在数据可能不准确或者理论逻辑不清晰的缺陷吧?
亮点就不多说了,尽可能的升华一下。
适当的美化可以,但是不要太浮夸。
这里,陆时羡准备技术性碰瓷。
把自己论文的意义与影响尽量和后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研究成果紧密联系起来。
要说的话,他的研究成果还真是人家理论版图中的一小块。
致敬一下,基本操作。
最后的摘要和名字应该是最简单的工作了吧,不必多说。
基本的论文提纲和框架已经构架完毕。
陆时羡后面的操作就是慢慢往里面填充,就像是让骨架变得有血有肉。
五天之后,因为以上种种利好因素。
一篇名为《炎症条件下,一种gpcr在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作用》的论文新鲜出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