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0章 装逼失败的扫地僧(1 / 2)

加入书签

rad2萧峰父子二人连忙对着来到他们身边的方宇抱拳说道:“多谢方公子!”

萧峰父子两人的心里很感动。

从方宇躲在暗中,他们感觉方宇一定是不放心他们父子二人,特意在暗中守护他们。

他们默默把方宇的这份情记在心里。

他们非常清楚,如果不是方宇及时出现。

恐怕他们父子已经着了这个神秘老僧的道了。

方宇摆了摆手:“举手之劳而已!”

说完,方宇暗暗打量着眼前的灰衣老僧。

这个老僧穿着一件破破旧旧的灰色僧衣,头上带着一个破僧帽。

面色蜡黄,眼神浑浊,身材枯瘦、佝偻,稀稀疏疏的几根长须已然全白。

一副风尘仆仆的摸样,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他就是一个行将就木,已经有半只脚踏进棺材板的普通老人。

但其实不然。

方宇知道这个灰衣老僧的修为很恐怖。

结丹境巅峰。

而且他能清晰的感觉到,老僧的修为远超结丹境巅峰,似乎随时都能踏入化婴境。

方宇在打量灰衣老僧的时候。

灰衣老僧也在暗暗打量方宇。

忽然发现了什么,灰色老僧瞳孔猛然一缩,眼中精芒一闪,不过瞬间又恢复了正常。

灰衣老僧看着方宇,双掌合十,轻喧佛号:“阿弥陀佛,方小居士好手段!”

方宇平静看着灰衣老僧,淡淡说道:“区区小手段而已,可比不上大师的佛音度化!”

方宇记得原著之中,扫地僧先后将萧远山和慕容博两人打至断气作龟息之眠。

然后再通过阴阳互济让他们互相化解对方的内伤,让他们两人起死回生。

萧远山和慕容博两人历经“生死”过后,突然大彻大悟,冰释前嫌,并拜其为师,皈依佛门,回归正道。

但是通过刚才的事情,方宇却不这么想。

在他看来,扫地僧一定是用了度化之力,强行度化萧远山两人。

要不然的话,杀妻之仇,萧远山恨了三十年,怎么可能说放下就放下。

方宇的声音虽淡,但是字里行间却满是嘲讽之意。

灰衣老僧自然也听出了方宇话里的嘲讽之意。

但是他的神色如常,眼神古井无波,目光没有一丝变化。

那张布满风霜的老脸上满是慈悲之色,宛若一个真正的得道高僧。

萧远山如电的目光看向灰衣老僧,冷声问道:“你是谁?”

萧峰父子俩一脸戒备看着这个神秘灰衣老僧。

这个神秘灰衣老僧实在太可怕了。

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个灰衣老僧是何时靠近的。

刚才仅仅只是发出一道佛音,就让他们身上的戾气全消,身体不受控制,心里忍不住想要臣服。

他们猜测,这个神秘灰衣老僧一定就是就是方宇之前和他们提到过的扫地僧。

同时,他们心里也有些庆幸。

他们庆幸听了方宇的话,没有贸然上少林寻仇,而是选择把慕容博引出来。

灰衣老僧看着萧远山,平静说道:“老僧只是少林寺藏书阁中的一个平平无奇的扫地老僧罢了!”

方宇闻言,撇了撇嘴。

结丹境巅峰强者,还是平平无奇?

你怕不是对“平平无奇”这四个字有什么误解吧?

少林让一名结丹境巅峰强者扫地,他们已经豪横到如此地步了吗?

看过原著的他,知道扫地僧特能装逼。

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

他心里在想扫地僧的真实身份。

虽然不确定扫地僧的真实纷纷。

但是他敢肯定,扫地僧绝对不是一个好人。

因为若是扫地僧是一个好人的话,他明明躲在暗中,萧远山的所作所为自然瞒不过他的感知。

如果他是好人,萧远山偷了玄慈的儿子放在少林,他怎么不现身阻止?

如果他是好人,原著中萧远山在少林杀了儿子萧峰授业恩师玄苦,他怎么不阻止?

他隐隐感觉,扫地僧想通过萧远山父子把大宋江湖搅得天翻地覆。

就在这时,扫地僧的声音继续响起:“昔日萧老居士来少林藏经阁借阅经书之时,老僧便知道了。”

萧远山一惊:“你在藏经阁多少年了?”

扫地僧屈指计算,过了好一会儿,摇了摇头,脸上现出歉然之色,道:“我……我也记不清楚啦,不知是四十二年,还是四十三年。”

“萧老居士最初来借阅经书之时,我……我已经来了十几年。”

“后来……后来慕容老居士也来了。”

说到这,扫地僧轻声一叹:“唉,伱来我去,将藏经阁的经书书翻得乱七八糟,也不知为了什么?”

萧远山和刚刚清醒过来的慕容两人心里非常震惊。

他们两人每次去借阅经书时,都非常小心,这个老僧又怎会知道?

萧远山冷声问道:“你说自己在少林藏金阁呆了四十几年,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

扫地僧幽幽说道:“居士全副精神贯注在修炼秘籍之上,心无旁鹜,自然瞧不见老僧。”

“老僧犹记得居士第一晚来阁中借阅的,是一本《无相劫指谱》吧?!”

“唉!居士不知道,你从那晚起,便已经入了魔道,可惜,可惜!”

萧远山闻言,瞳孔骤然一缩。

他第一晚偷入少林藏经阁,确实是找到一本《无相劫指谱》。

他知道那是少林派七十二绝技之一,当时喜不自胜,此事除了他自己之外,更无第二人知晓。

如今听到老僧的话,他已经非常肯定,扫地僧说的是真的。

扫地僧不理会萧远山的震惊,继续说道:“居士第二次来借阁的,是一本《般若掌法》”。

“当时老僧便暗暗惋惜,我知道居士已经由此入魔,愈隐愈深,心中不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