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章 不借,没有,谁来都不好使(1 / 2)

加入书签

弄完了车斗子的辅料,于大为又开始在手扶拖拉机的车头,割掉一些个多余的零部件。

这里面包括:不知道为什么放在车顶上的大头灯,以及连接在扶手中间特别弯曲的铁杆,顶端下方老旧的纤细支架……这些个零件于大为全都直接用风焊割掉了。

他观察过,新一代的手扶拖拉机的支架,是一个三角状粗铁,前保险杠则是一个向上弯曲的银白色的钢圈。

这些个细节,于大为在回来之前,特地去了一趟卖手扶拖拉机的地方,都仔仔细细观察了一遍。

风焊处理好车头的一些个零部件以后,于大为开始跟老爷子开始进行翻新手扶拖拉机的第二步——打磨车身!

打磨车身,不仅仅是打磨车头和车斗子,其实还包括一些个车架子不起眼的地方。

于大为如果是自己做的话,基本不太会管这些个不起眼的地方,但老爷子是个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追求者,他蹲下身一点点将隐匿的铁锈打磨干净。

而主要用的工具则是砂纸,还有在于老蔫工具箱子里放了很多年的细锉。

它表面有一些密密麻麻凸起的地方,于老蔫会用细锉处理一些难以打磨出原底漆。

于大为看着自家老爷子这种工作态度,突然感觉被抽一成好像也不错,只是他也劝说自家老爹,不用那么在意细节,别累着。

只是老爷子蹲在地上双手不停,在修车这方面他就是个固执的老头,心里也有自己的主见。

打磨的时间是最耗费心神和体力的,两个人没有像拆卸零件时候那样,一直不停地从早晨干到天黑。

于大为每到一段时间,尤其是感觉老爷子动作开始缓慢的时候,就会主动停下来要求歇一歇。

于老蔫虽然知道于大为是为了自己着想,可嘴上却不承认。只是配合着对方放下工具,走到墙根底下。

于大为也会从屋子里拿出点瓜子,爷俩这时一个坐高凳子,一个坐矮凳子,一边欣赏着打磨出来的部分银亮车体,一边嘴上不停聊着一些个自家的家长里短。

休息了一会后,两人又开始继续投入打磨之中。

这种工程主要用的是角磨机跟砂纸,不过打磨机也有不太方便的地方,而于老蔫因为维修习惯,一些个主体打磨还是喜欢用砂纸。

时间飞快,父子二人忙碌了一天半,终于将车体全部铁锈除了个干净,于大为让老爷子先休息,他自己则开始进行第三步——焊接。

焊接的时候,于大为将车头的一些关键位置做了个标记。然后按照标记,开始焊接如今新拖拉机才有的饰品。

大灯不再放到水箱跟油箱的铁皮顶上,而是直接安装到了水箱的前面,灯头也换了最新款,比较扁平的贴合在水箱处,开灯以后,发现灯光有跟没有一样。

于大为也知道这种灯其实在田里工作的时候,不太能用得到,可翻新就是这样的,要照着某个类型去弄。

最新的手扶拖拉机有的一些配件设施,他于大为都要弄上,包括前保险杠,车架,手扶拖拉机的扶手结构等等。

弄好了手扶拖拉机的车头,而后于大为又开始弄车斗子,之前买回来的两块铁皮已经嘎好了。

如今只需要焊接就行。

于大为将焊条夹在电焊机的焊枪上,负极连接线搭在车斗子上,随后他开始带着电焊帽进行焊接。

老爷子站在一旁闭着眼睛,直到焊接点焊好以后,他会拿锤子,在焊接点上砸一砸,一方面是检查一下于大为焊接的点有没有问题,一方面也是为了压平凸起的部分,追求完美。

焊接的工程也不是短时间搞定的,于大为弄了足足半天才完事儿。

也是在这个时候,于大为也感觉自己体力也达到极限了,他躺在炕上休息了一下,随后开始准备油漆。

他记得镇子上的新手扶拖拉机主体是蓝色的,所以于大为买了一桶蓝色的油漆,顺带着还有几罐喷漆。

这些都是完全按照新品手扶拖拉机的颜色去弄的,比如车斗子整个外侧的部分,以及三面可以拆开的挡板都是蓝色的,那就刷成蓝色。

而手扶拖拉机扶手中间的新焊接的管子,是银灰色的,于大为后期就会喷上银灰色的漆。

主打的就是一个照虎画猫。

车斗子的前端,他还精心设计了一个方形的工具箱,里面可以放一些手套,钳子,锤子等简单的工具。

除此之外,还按照于大为自己的设计感觉,用多余的铁皮在车斗子前面焊了一块长方体的座子,后面都用蓝色的油漆刷好。

整个车斗子刷完漆之后,于大为便将它晾在了一边,又开始着手去刷车头部分。

至于老爷子,则是帮助自家大儿子抠细节,明眼人一看都会觉得害怕,这完全就是一个细节怪!

比如车斗子卡扣有不均匀的地方,他会用木棍绑棉花球,一点一点把卡扣没刷到的地方再精细一下,还有一些缝隙漏掉的地方,老爷子也会再细心地刷一下漆。

“大为,车头的前保险杠,千万别刷蓝色的,那地方太细了,弄完了容易掉漆。”于老蔫手里拿着刷子,想到了这一点,便开口提醒了一下。

“好的,没问题。”于大为点点头,他蹲在车架子前,仔细回想了一下记忆,好像新的手扶拖拉机保险杠就是原色。

于大为确定好,便只是在车头的架子上刷了两层蓝漆,颜色跟车斗子一样。

买回来的新水箱原本就是红色的,所以于大为没有动,油箱、柴油机的外表面,包括飞轮都刷的暗灰色,空气滤芯盒喷成了黑色。扶手跟架子一样都是蓝色的。

弄好了之后,隔天父子俩再一看,顿时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