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仪同三司 拜大司马(2 / 2)
亦震的上百位汉臣,没一个人敢妄动,妄言。
今日拱卫长陵的数万汉军,俱是去年跟随糜旸北伐的汉军精锐。
对于数万汉军精锐来说,他们是亲眼看着糜旸是如何带领他们一次次击败敌人,如何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到长安脚下的。
经历过这些的汉军,他们对糜旸是无比崇拜的,他们就是糜旸最坚定的支持者!
凭借齐侯的功劳,天策上将正应该是他。
而以后自己亦正应该是天策军中的一员!
难道有人敢对这一点有异议吗?
在数万声经久不衰的高喊声中,一位内侍手捧一座玉盘正快速地朝着高台上走去。
这名内侍每走一步,他的双脚都在打颤着。
明明他刚刚离去时,高台上下还很安静,可没想到当他回来后,他身处的这方天地,却已然变得震动起来。
内侍,如何能不惧?
可圣命在身,这名内侍还是尽量鼓起心中的勇气,不断地朝着高台上前进着。
而这位内侍匆忙登台的行为,也自然引起了高台上下诸位汉臣的注意。
看着从身旁快速走过的内侍,尽管他手中捧着的玉盘为一块白布所包裹,但通过观察不难看出,玉盘上盛放的当是一把剑。
可没来由的,这名内侍为何会突然手奉长剑来到高台上呢?
内侍的行进速度颇快,而每当他从一位汉臣身旁经过,那位汉臣心中就会浮现起这般的疑问。
不过诸位汉臣心中的疑问并未持续多久,因为随着内侍的顺利登顶,他们心中的疑问也即将得到解答。
看着离去的内侍,终于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带来后,刘备的脸上流露出笑意。
刘备先让内侍侍立一旁,然后示意糜旸让天地间安静下来。
得到刘备的示意后,糜旸微微点了点头。
随后他就在数万汉军的注目下,高举一只手做出令旗挥舞状。
哪怕糜旸当下手中并无军旗在手,可数万汉军中的军官在糜旸的动作后,第一时间就明白了糜旸的意思。
于是乎几乎是下一刻,方才还引得天地喧嚣的数万声高喊声就顷刻间戛然而止。
天地间真如刘备所说的那般,又安静了起来。
在见到这惊人的情景后,许多汉臣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
这该说己方儿郎训练有素呢?还是该说糜旸对军队的掌控,已经到达一种难以想象的地步了?
待天地重新恢复安静后,刘备在诸位汉臣的注视下掀开了盖在玉盘上的那块白布。
白布揭开之后,玉盘上的物件全貌正式落入所有人的眼中。
与方才心中猜测的一样,那物件正是一把宝剑。
可是在看到那把宝剑的全貌后,有些老臣的呼吸又急促了起来。
那柄宝剑长三尺六寸,龙凤为柄,剑身上用优美的线条刻画出占卜的纹路。
单单看外观,就可知这柄宝剑的价值定然不凡。
可相比于外观的价值,这柄宝剑本身代表的意义却更是非凡
因为这柄宝剑正是刘备的贴身佩剑。
当年刘备入主益州后,曾命天下有名的工匠,采金牛山铁,打造了八柄锋利异常的宝剑。
那八柄宝剑刘备自己留下一柄作为贴身佩剑,其他七柄都赏赐给了三位皇子及四位元勋大臣。
虽说眼下的这柄宝剑,与另外七把人臣佩剑同根同源。
可自从这柄宝剑被刘备作为随身佩剑后,多年以来早就在汉室大臣眼中有了不一般的意义。
现在刘备拿出这柄宝剑,意欲为何?
还能为何,总不可能是拿出来吸收月光精华的。
“子晟。”
刘备才懒得管旁人的眼睛红不红,呼吸急促不急促,他自顾自地唤起了糜旸。
在呼唤糜旸的同时,刘备伸出双手从玉盘上取下宝剑递送到糜旸的面前:
“当年朕打造出这把剑,想的是以后能手持这把利剑,亲手斩尽天下一切宵。
可惜朕年岁迟暮,想来朕日后再难有上战场之日。
然宝剑不当因此蒙尘。
朕今日将朕的这把宝剑赠于你,希望你能继承朕的志向,日后用这把宝剑上佐君王,中震佞臣,下卫百姓。
朕以往尚未为这柄宝剑命名,今日你既然已是天策上将,那朕就为这柄宝剑命名为“天策”。”
说完后,刘备便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将手中的天策剑交到糜旸的手中。
面对刘备的厚爱,糜旸感激涕零,在接过天策剑后连忙对着刘备深深拜谢。
“臣定不会有负陛下厚望!
天策之旗,将只为大汉昌盛而招展!”
糜旸的回答让刘备很满意。
而就在糜旸接过天策剑的那一刻,刘备再次面向众臣公布了一个重磅决定:
“如太子所言,天策上将有大功于社稷!
依天策上将之功,朕今日拜天策上将为大司马,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
以刘备的英明,他既然在名方面会给糜旸重大的封赏,又怎么可能在权力方面有所遗忘呢?
大司马,这不就来了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