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鱼水对话 南中异常(1 / 2)
当诸葛亮将自己心中的顾虑都说出来后,刘备脸上却并没有浮现担忧之色。
他用温和眼神看向诸葛亮,话语中有着欣慰地说道:“当年遇到卿,是备这一辈子最幸运的事。”
古人自称名是一种谦称。
若是旁人在诸葛亮面前如此自称,那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只是目前站在诸葛亮面前的是大汉天子。
身为君主的刘备却在臣下面前自称名,那说明现在他说的那句话乃是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刘备一直将诸葛亮当做他成就大业最重要的臂膀,而不是生死任他掌握的臣下。
诸葛亮在听到刘备的这声自称后,眼神微微一凝。
忠贞一向尽守臣节的他,现在本应该出身提醒刘备礼不可废。
可是当他看到刘备眼中那真挚的眼神后,那句话诸葛亮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十数年的风雨同舟,十数年的亲密无间,早已让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超越了一般君臣的界限。
在说完这句话后,刘备将手中的文书交予一旁的小黄门,而后继续对着诸葛亮言道:
“当年我拜师于卢公门下,卢公曾教导过我何为六正臣。”
“夫人臣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国超然立乎不败之处,如此者,圣臣也。”
“当时我尚年少,一直以为卢公所说的这种圣臣只存在于史书典籍之中。
可是当我遇见卿之后,我便知道当世圣臣是为何人。”
“不管是今日你对梁州局势的担忧,还是之前你对天下形势的判断,都足以证明卿便是我的圣臣。
我因为有你为臣,而感到欢喜。
但是孔明,你有一点不足却一直让我心怀忧虑。”
听到刘备话锋一转,说到自己有一点不足让他感到忧虑,诸葛亮立马脸色一正,躬身朝着刘备一拜道:
“还望陛下指正。”
世人皆知刘备能有今日,诸葛亮在其中居功至伟。
只是世人不知道的是,在以往的时候中刘备也经常对诸葛亮进行教导。
正如诸葛亮当年所称呼刘备的主公一词一般,刘备在诸葛亮心中是主,亦是经常教导他的明公。
见诸葛亮如当年一般对着自己弯腰虚心请教,刘备的脸上流露出笑意。
“用你为相,包括我有意的架空尚书令,令你在政事上无有掣肘,是因为我看重你足以媲美管仲的才干。
我知道有你在,你会为我将大汉的政事处理的十分妥当。
只是孔明你虽见识超远,忠心任事,但你对却并未学到我的这点长处。
论治理国家,我远远不如你。论行军打仗,长、益德、子晟等亦皆在我之上。
然而军政皆不算当世翘楚的我,却能重开大汉基业,是因为我一向知人善任。
正如你所说,子晟收取吴懿兵权可能会引起诸多益州士族不满。
然而益州士族一向与子晟不合,难道子晟不收取吴懿兵权,那些浑浑噩噩之人就不会对子晟执掌梁州,乾坤独断有所不满吗?”
“再者言,就算那些益州士族意欲扰乱梁州局势。
但既然我已经让子晟担任梁州牧,那么他就必须要有手段去弥平这些暗流。
这也是他应该要去解决的事。
若是他无能,事事需要我、或者卿在背后为他消除隐患的话,那对他,对梁州来说又是一件好事吗?
对孔明你来说,又是一件好事吗?”
刘备越说言语中的告诫之意就越深。
只是在说到最后一句话时,刘备看着年纪方过四十,鬓角间白发却已然不少的诸葛亮,语气转变为担忧。
当语气转变之后,刘备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知道你今日进宫找我,是为大汉的未来考虑,你在担心梁州的局势会有所不稳。
就像你处理政事之时,事必躬亲,务必不要有疏漏一般。
但是孔明你知道吗,我之所以不遗余力的提拔重用子晟,是让他未来为你分忧,我就是不想你再过度劳心劳力了。
心力若损耗过多,于身体又有何益呢?”
这便是现今刘备心中最深的担忧。
自当年诸葛亮在荆州受到刘备重用,开始成为实际上刘备幕府中的“丞相”之后,诸葛亮的这种性格便被刘备所察觉到了。
由于诸葛亮亲力亲为的性格,所以在以往倒不是没有人诽谤过诸葛亮权力欲旺盛,喜欢将大权都揽在自己手中,不肯任用贤才。
可是刘备知道诸葛亮并不是这样的人。
在以往的十数年之中,诸葛亮举荐提拔过许多人才,例如庞统、蒋琬、马良、杨洪等哪个不是一时俊杰,哪个又不曾手中掌握大权过。
诸葛亮不是醉心权力的人。
只是由于诸葛亮内心中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他习惯了未雨绸缪,对大汉的一切军政要务都会思虑颇多。
诸葛亮深知现在的大汉并不算国力强盛,这就导致了他的性格越发谨慎。
国力贫瘠的大汉,不能行差踏步一次,否则就可能是万劫不复之地。
以诸葛亮的才能及他身处的位置来说,他的这种性格对大汉的国力的提升有着很强的催化作用。
过去几年之间,无论关羽还是糜旸在战场上取得多么傲然的战绩,一切都离不开诸葛亮在背后的苦心维持,稳扎稳打。
于国家来说诸葛亮的这种性格是好处。
对刘备来说诸葛亮的这种性格,也可让他高枕无忧,可以安心地做個马上皇帝。
但是对诸葛亮来说,他的这种性格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身体健康。
诸葛亮鬓角间愈发密集的白发便是明证。
所以对刘备来说,他现在该担忧的不是梁州可能会发生的动乱,而是诸葛亮的身体健康。
因为就算梁州发生连糜旸都处理不了的动乱,梁州距离益州不远,只要他与诸葛亮还在一日,那么局势都不会太过糜烂。
若不是对诸葛亮的身体有所担忧,刘备之前不会特地下恩旨让诸葛亮在午时进补。
只是刘备知道他的行为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若是诸葛亮不改变他的性格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健康是只会每况愈下的。
当刘备将心中的担忧说出以后,诸葛亮不禁一愣。
他倒是没想到刘备是在担忧这一点。
明白刘备的担忧后,诸葛亮的内心却浮现了浓浓的暖意。
只是诸葛亮有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对着刘备拱手答道:“陛下教导的是。”
“然天下兵戈未息,华夏上,未重归一统。
当此时臣怎么能不竭尽心力,又怎敢有一丝松懈呢?”
诸葛亮说这番话的目光真挚,因为这就是他的心里话。
诸葛亮出身名门,这种背景导致他从小到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