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刘秀太急了(2 / 2)
除了这个,刘秀对当年更始投靠的人,始终有戒备。
像是韩歆、冯衍、鲍永这些都是当年刘玄的手下,刘秀最开始招降他们,他们是不干的,特别顽固,直到确认了更始帝刘玄的死亡,才肯投降。
最明显的就是冯衍,此人少时有奇才,0岁即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冯衍辞不肯仕。
后为更始将军廉丹掾,讨伐山东,王莽催战,冯衍劝廉丹屯兵大郡,以待时变。廉丹不听,战死,冯衍亡命河东。
更始二年(4年),尚书仆射鲍永行大将军事,冯衍建言屯据并州,鲍永乃以衍为立汉将军。
光武帝即位,鲍永、冯衍坚守不降,后知更始帝已殁,乃罢兵降于光武帝,任曲阳令,立功当赏,遭受谗毁,故赏不行。
建武六年(0年),冯衍上书陈八事,光武帝将召见冯衍,然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等俱相排挤,遂不得入。
后交往外戚,转迁司隶从事。光武帝惩治外戚,冯衍获罪,西归故里,闭门自保。建武末,上疏自陈,终不见用。
明帝即位后,冯衍又被诬陷“文过其实”,遂废于家,潦倒而死……
他因为坚持效忠刘玄,遭到不公正待遇。对此冯衍觉得很无辜,他还给刘秀讲了个故事给自己辩解:
“古代有个人叫隔壁老王,调戏邻居的两个妻子,其中年纪大的女子竭力反抗,年纪轻的顺从了。
后来邻居意外死了,隔壁老王就娶了那个年长的女子,而不肯娶年轻的那位。
别人表示不理解,老王说:‘以前他们是别人的,总希望她们顺从我,现在要变成我的了,当然希望她能为我拒绝别人!’”
这就是他的隔壁老王的故事,冯衍还说,这就是“臣道”,我就像那个年长的女子,坚守臣道,如今投降了您,也不会轻易背弃您的,难道不应该受到表彰吗?
可惜,刘秀不这么想,刘玄有时候就像他的禁区,毕竟弄死他唯一的哥哥,还想杀了他,轻易触碰不得,冯衍一辈子都没得翻身。
当然,还有原因是这些人时不时拿刘宣说事,还去吊唁,刘玄都死这么久了,你还怀念,朕如何重用?
还有一点,刘秀对谶纬非常相信,他对谶纬的信,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不能不信”,第二阶段叫“不得不信”,第三阶段叫“不许不信”。
他一辈子在谶纬上没少干荒唐事,建武元年登基之初,刘秀竟然依据《赤伏符》暗示任命官员。
光武一朝,如果谁要是不信谶纬,就往往要倒大霉。
东汉初年四大学术泰斗,分别是桓谭、郑兴、杜林、陈元。
郑兴信天命,却不信谶纬,他是个有神论者,信奉天人感应。同时他他不认为上天会降下“圣旨”(谶),所有的图谶符谶只不过是伪造的罢了。
这人挺厉害的,他专长于《春秋左氏传》,东汉《左氏传》学派,半数出自他的门下。新朝时期,他和弟子们,曾经与大名鼎鼎的国师公刘歆,一起研讨、宣讲《左氏传》。
刘秀想凭谶纬定郊祭典仪,郑兴仅仅说了句我不懂谶纬,惹得刘秀大怒。
郑兴还算识趣,以“我没学过谶,不代表谶就不对”,逃过了处罚。因为不依附谶纬学说,郑兴终生得不到重用。
尹敏的思想大体上接近郑兴,也是个反对谶纬的有神论者,同样主张“以五经仁义正道为本”。
此人熟读《欧阳尚书》、《古文》、《毛诗》、《谷梁》、《左氏春秋》等著作,曾担任过郎中、长陵令、谏议大夫等职务,但因为反对谶纬思想,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东汉开国不久,刘秀便知道他的才华,命尹敏整理新朝遗留下来的图谶,尹敏不愿意,他说:“谶纬不是圣人之言,错误颇多,会贻误后代。”
刘秀不听,赶鸭子上架,直接下旨让他去干,尹敏干出了一件劲爆的事:
“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敏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
简单来说,就是他见一个符谶有缺文的地方,就提笔在那里补上一句“君无口为汉辅”。
“君”无口就是“尹”,意思是姓尹的要当辅臣做宰相,好家伙,这是要让自己做宰相,你不是相信谶纬吗?那就让我做宰相呀。
刘秀被搞愣了,问:“尹卿,你这是什么意思?”
尹敏大大咧咧地说:“陛下,图谶那不就是这样,随便前人增增减减,吾也学学,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也能成真!”
尹敏直指图谶的本质,这东西按理来说应该是上天降下来的,可事实上基本都是伪造的,根本不靠谱。
你刘秀当初不是凭《赤伏符》,就任命一个不知从哪儿蹦出来的孙咸做大司马嘛,我怎么就不能骗个宰相当当?
刘秀很无语,但又不好说什么,只能坚持图谶是上天所降。
他方法太巧妙,让刘秀竟然没办法动怒,虽逃过责难,同样也一辈子位居纤末,不得伸展。
桓谭与他们不同,他是两汉之间最伟大的经学大师,也是天文学家,他甚至被人誉为“素丞相”,他的《新论》被推崇为可以与《论语》比肩。
这是个无神论者,更是一个坚定的反谶纬学者,算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先驱。
当然,神这个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
即使后世也无法被证明,更无法被证伪。
若是说神是高级生命,超维度生物,拿大概率存在,毕竟人类的认知依旧太少,也可能是人类无法想象的存在,用蚂蚁的头脑,怎么想象人类的世界?
桓谭每每上疏奏言,劝刘秀以“仁义正道为本”,不要相信“奇怪虚诞之事”,刘秀每次都是“愈不悦”,桓谭的建议也从来没有得到过采纳。
后面,刘秀为了方便观察天象,甚至下令召开建造灵台的讨论会,桓谭奉命出席。刘秀问桓谭:“朕想通过谶纬决策国家大事,你认为如何?”
桓谭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从来不读谶纬。”
刘秀追问,“你为何不读谶纬?”
桓谭再次表示:“谶纬不是经书。”刘秀大怒,甚至一度想下令立刻处斩桓谭!
好家伙,这给桓谭吓得叩头,磕得头破血流,才被饶过一死,但是被刘秀贬为六安郡郡丞。
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忧愤之下,病逝于路途!
且不论谶纬的荒诞无稽,即便是学术认知的差异,桓谭也不该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当然,人是变化的,后期的刘秀是越来越信谶纬,这里面也有政治目的。
有作为的帝王要做的事情,大多是不简单的。
前期刘秀是“不能不信”,这是主动信,因为环境所导致的,当时大家都信,你不信就太另类了,而且许多儒学泰斗都信,刘秀没有办法,只能随大流。
更重要的是,“汉室复兴,刘秀为天子”的谶言,直接将他带入其中。
虽说刘秀也知道,谶言中那个“刘秀”大概率不是他,恐怕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强烈的呼声:“为什么那个刘秀就一定不是我呢?”
后面,他果然当天子了,刘秀登基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亲眼看一看,那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赤伏符》,那里面是否真的有“刘秀”两个字。
可是,当刘秀看到了彊华献上的《赤伏符》后,心里顿时凉了,也豁然开朗了:“谶言这玩意不靠谱,一看就不是真的。”
可是对他而言,现在真假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下人都信,他这个受益人,当然必须信,装也要装成信徒!
他刘秀,就是天命所归,像是汉宣帝刘病已一样。
从那个时候起,刘秀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谶纬变成了“不得不信”,一切从政治需要出发,事实已经不重要了。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当他发现新朝遗留的图谶,很多都是有利于王莽的,他甚至特地让尹敏篡改内容:
“帝以敏博通经记,令校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莽著录次比。”
他要把谶纬学说,打造成东汉帝国新的意识形态,从“假神”变成帝国新的精神信仰。
所以,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都必须信!
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不许不信了,因为谶纬成为了东汉政权的合法性的象征,统一了天下百姓的思想,朕就是天命所归!
一旦是天命所归,几个人还敢造反?一般没有人敢反抗老天爷的?
郑兴、尹敏和桓谭这些人的悲剧在于,他们根本没看透这一层,只是简单的误以为刘秀是盲目迷信,试图通过对学术的自我坚守,来影响和改变刘秀。
可是,帝王怎么会轻易改变?
所以,韩歆的死,似乎也理所当然了。
果然,建武十五年(9年)四月,韩歆与他的儿子韩婴在路上接到刘秀的责问诏书。
“何至于此呀?”韩歆看着诏书泪流满面,他有些许后悔。
“罢了,罢了!”
为了不连累家人,当即伏剑自杀。
“父亲!”韩婴看韩歆自杀,抱着他痛哭,随即也自杀了。
韩歆一向名气很大,死于无罪,朝廷大臣都不满,纷纷上书,都堆满宫殿了,刘秀也后悔了。
“强儿,朕做错了吗?”他有些伤心,有些沮丧,甚至有担忧,叫来了刘瀚。
“人命不可轻动,不过韩歆做得太过,竟然用谶纬指责父皇,这是不能容忍的,父皇也有些急了,反弹有点大,下旨安抚吧。”
刘秀愣了愣,看了他几眼。
“你知道朕要做什么?”
“父子一体,自然知道,世家豪族太强了,我永远支持父皇。”
“好好好。”刘秀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那朕下旨将他厚葬,厚待其家人?”
“儿臣主持他的葬礼吧。”
“好,有你,朕放心多了。”
听了刘瀚的话,刘秀也准备慢慢来,为了弥补前过,安抚朝廷功臣。
他下诏对韩家追赐金钱、粮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礼安葬,让太子刘强主持他的葬礼,算是给足了体面,并对其家属予以安慰抚恤。
其实,刘瀚也知道,韩歆之死,只是刘秀与文官,还有功臣集团矛盾的冰山一角。
得江山容易,坐稳江山难,刘秀获取江山后,他必须又开始一个新的战争,一场更难的战争,没有硝烟,但同样惨烈的战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病根!
而这项工作的难度,对他来说,一点不比打江山容易。
要解决这个病根,他必须向士族豪强集团和文官下手,而这些人恰恰是他建立东汉帝国的功臣。
幸好,他不像历史上一样,现在他有了刘瀚这个帮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