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0章 光武改革(2 / 2)

加入书签

另外,设有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辅佐天子,但多是荣耀,没有具体职责,辅佐天子,说得很广泛。

而且,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长官都可被认为丞相,以前大汉丞相可能有两个,左右丞相,但如今有可有好几个了。

另外设置有御史台,谏院,主要负责检查百官和对皇帝直言进谏。

制度确立了,接下来就是长官的选取了,邓禹、郭伋、杜诗、韩歆、欧阳歙成为了三省的长官。

随即是科举制度,刘瀚直接跨过唐朝,用明清的,但名字有所改变,分别是县试、郡试、州试、京试、殿试。

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童试(县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院试(郡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

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

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

乡试(州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中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京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

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

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

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

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简单来说,童试过为童生、院试过为秀才、乡试过为举人、会试过为进士。

而最后的殿试只是把进士重新排名,加上见一下皇帝罢了。

对于这些,刘瀚基本是拿来主义,只是对于免税,他严格控制,举人进士能免税,但只是固定的田地,多的不行,秀才以上,国家发粮。

刘秀对此非常高兴,少有改动,大大嘉奖了他一番。

特别是纸质的出现,刘秀把它说成祥瑞,确实是祥瑞啦,再百官的要求下,举行祭天大典。

在古代的华夏,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而在这个古老的国家,纸张的发明,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

当人们还在使用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丝绸来记录文字时,大汉的太子刘强,凭借他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地发明了纸张。

这一发明,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书写效率,还降低了文化的传播成本,使得知识的普及成为可能。

祭天是神圣而庄重的仪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皇帝曾经进行过祭天仪式。

自古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对着祭祀有严格等级。

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对自己未来的新工作,给予新的指导、教诲和启发。

祭的上半部分,左边是牲肉,右边是一只手,下面是神。

祀,左边是神,右边是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在中华文化中,阳为吉,阴为凶,这其中的神,不是指人格化的那种妖怪,而是主导阴阳二气造化的自然力量,通过祭祀,可以申请让这个力量,出阳藏阴,便可趋吉避凶,趋福避祸。

刘秀祭天的流程十分庄重和神圣。首先,他让太史令选择一个吉日。

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就是后世钦天监的前身。

选一个良辰吉日这是对天地神灵的尊重。

然后,他穿上特制的祭服,这是对天地的敬畏。在祭天之前,刘秀还特地斋戒三日,以示诚意。

到了祭天的日子,阳光明媚,万象更新。

“咚咚咚!”四周是上百的人在有节奏的敲着大鼓,声音宏大而响亮,传播得非常远。

“呜呜……”

然后是号角的声音,带着庄严和肃穆。

刘秀亲自拉着刘瀚,率领文武百官,早早地来到祭坛前。

先向天地神灵献上各种祭品,包括牛、羊、猪等,以示对天地神灵的敬意。然后,刘秀会亲自献上酒杯,向天地神灵敬酒。

“强儿,就由你来朗诵祭文吧。”刘秀喝完祭天的酒,看向刘瀚。

“诺!”

随即,刘瀚打开特地写再纸上的祭文,开始朗诵起来。

“建武十四年,岁在丙子,冬十一月庚戌日,刘秀谨以清酒明粢,祭祀天地之神。伏惟天地之德,无穷无尽,庇佑苍生,无穷无已。

余以一介庸夫,承此厚德,有感于心,故以辞文相赞,谨献颂辞。昔尧舜之时,仁德昭彰,四海归服。

然世道变迁,殷忧萌生。余承先祖之志,志在安邦定国,重振汉室。自起兵以来,历经艰辛,终成大业。

今祭天地之神,愿天地保佑我汉室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余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乱世之中,百姓受苦。今幸承平盛世,皆因天地庇佑,余亦当勤政爱民,不负天地厚望……

吾子刘强,敏而好学、性情敦厚……

得天之愿,遂出纸张……

故以祭文昭告天地:汉室承平,万民安乐。愿天地神灵永保汉室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谨辞!”

从这一天起,华夏历史算是彻底进入新的篇章。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