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活着真难(1 / 2)
冷!
李卫东本能的把手伸向旁边。
平的?
一个激灵,让他从梦中惊醒。
年久失修的窗户正不断往里渗着冷风,逼仄的卧室里,墙上糊满了旧报纸,借着外面凌晨擦亮的光,隐约还能看到上面的标题:缩紧裤腰带,大步向前看。
眼下是1962年,地点是影视剧里情义满满的四合院,就是那个住着圆润秦寡妇的地儿。
尽管眼下困难时期基本已经渡过,市面上的东西也不再那么短缺,但不管城市里,还是农村,吃不饱饭,仍旧是常态。
很多人的裤腰带因此都快勒断了。
只是相比农村,城里的日子要好过不少。
这个时候,只要你是城里户口,家里有粮本,哪怕瘸腿的无业游民,也能轻轻松松在附近乡下找個漂亮的黄花大闺女。
而且还不需要什么房子车子,三金彩礼,给个十斤八斤的粗粮就行。
农村跟城里,俨然筑上了一道高高的大坝。
原主刚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病逝,父亲把他丢到乡下,让爷爷奶奶照看。
在1955年厘定户籍那会,按照就地原则,直接把户口落在了农村。
直到前段时间,爷爷去世,才跟奶奶住进了城里。
原主来的第一天晚上,就跟亲大哥干了一架,脑袋被打破,半夜里一命呜呼,便宜了后世八7年才出生,并且同名同姓的李卫东。
如今这个家里,李父拥有着绝对的权威,身为报社副主任(副科级)的他,拿1八级公务员工资,每个月八75元。
说实话,这个工资已经很高了,毕竟眼下,一斤富强粉也就两毛钱,一斤猪肉六毛。
但问题是,在这当下,光有钱还不行。
你得有粮票。
下馆子得用粮票+钱,买粮食得用粮票+钱。
而粮票是哪里来的?
以城镇居民,也就是非农业户口为例,实行的是计划配给制。
参加工作的成年女性每个月2八斤,男性的话稍微多点,基本在32斤左右。
而且细粮只占极少一部分,剩下的都是棒子面,地瓜干,高粱,小米一类的粗粮。
你家粮本上有几口人,就会发给你多少粮票,并在粮本上记录下来,每个月也就只能买到那些定额的粮食。
如果没有粮本,只拿着粮票去,人家压根就不会卖给你。
倒是国营饭店不需要带粮本。
所以有些富裕点的家庭,每到月底就去黑市偷偷买点粮票,然后下馆子,也是一种无奈。
李父当年死了老婆,把还在吃奶的李卫东一扔,转头就又娶了个大姑娘,后来又生了一儿一女,也就是李卫斌跟李雪茹,现在分别十二岁,十岁。
而李卫东还有一个亲大哥叫李卫民,比他大五岁,当年有幸没被丢到农村,如今二十三岁,没正式工作,整天游手好闲,刚刚成家不到半年。
大嫂也是农村户口,虽然嫁到了城里,但眼下没有‘农转非’指标,根本不可能转为城里户口,也就吃不上配给粮。
就算你的孩子,也是随母亲户口的。
现在,加上李卫东跟奶奶,这个家里足足有八口人。
但粮本上却只登记着五口人。
八口人吃着五口人的粮食指标,矛盾立马就凸显出来。
反倒是住的地方,其实已经算不错了。
李家住在大杂院的前院,有两间坐北朝南的正屋,还有一间耳房,加起来差不多50多平米。
因为李卫东跟奶奶的到来,靠东边的正屋被隔开,里面炕上住着奶奶跟妹妹李雪茹。
外面一米二的小床则属于李卫东跟小弟李卫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