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4章 他就不怕天下造反?(二合一)(1 / 2)

加入书签

奉天殿内的氛围,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朱元璋对此早有预料,只是微微笑道:

“不知道汪爱卿有何看法?”

“陛下,臣觉得陛下想要改革的心是好的,可是手段太过激进!

地方上的事,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惯例,既然老祖宗行了千年的法度,自然有他的道理!

妄变祖宗之法,不可取也!

陛下变法,若是激起民愤,导致天下不稳,岂不是不妥?

臣以为,陛下当收回成命,三思而行!”

“臣等附议,陛下三思而行!”

汪广洋说完,已经有不少的官员开始走出来,反对朱元璋的改革。

老朱也不生气,只是冷笑。

这些年,类似的桥段已经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他朱元璋何曾妥协过!

“这段话,朕听得耳熟呀!”

朱元璋的开场白,有一丝揶揄之意。

“当年朕改革商税,你们这样说!

南北分榜,你们也这样说!

这前前后后,大概有四五次了吧,汪爱卿,朕倒是想问你?

每次你们都说民心大变,可是哪次有了民变?”

汪广洋被老朱一席话,说得面红耳赤。其他官员,也一时没了言语。

以民心挟君王,乃是文官们惯用的手段,大家伙每次反对皇帝的意见,总不能说皇帝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

可是随着老朱的改革深入,这一招变得越来越难用了。

果然,朱元璋道:

“朕让报社那边给朕做了个民调,似乎和你们说的不同……”

民调,民调,又是民调?

汪广洋的脸色涨红,似乎要发作出来。

他本是一个不惹事的人,可是老朱这些年的做法,却越发让他忍受不住。

那些愚民,懂个屁?

他们也配对天下大事指手划脚?

这句话藏在众人心中,但谁都不敢脱口而出。

不是每个人,都有像文彦博那样说出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这类句子的勇气。

老朱也不是宋神宗那种没有多少威信的皇帝。

胡惟庸见汪广洋被怼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主动站出来。

“陛下,臣以为汪相说的有道理!

哪怕就如陛下所言,此事是对的!

但这套惯例执行了千年,您说根深蒂固也罢,说积重难返也行。

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就是民心!

陛下,改革虽然好,可是如果步子迈得太大,恐怕会影响天下安定呀!”

胡惟庸的话,让奉天殿内,再次针落可闻。

他这话不可谓不重,甚至已经有点警告的意味。

朱元璋也不接话,身为一个英明的君王,他脾气虽然不好,也是杀伐果断之人。

可政治这种东西,终究讲究利弊权衡。

稳定,就是君王对于天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才是繁荣。

老朱现在动的,是华夏千万士绅隐藏的利益,等于得罪天下豪强。

这些人,在乱世之时,他们可是支持过皇帝的上位。

如果真的逼急了,确实可能会天下不稳。

“朕,自有考量!”

朱元璋终归没有把话说满,道:

“正如前面的政策一般,朕会挑选一些地方做为试点,如果合格,再推广全国!

胡爱卿,你觉得哪里适合试点?”

老朱轻描淡写,就化解了胡惟庸的攻势。

还将包袱丢给胡惟庸。

胡惟庸登时冒出冷汗,这选谁好呢?

他不管选哪里,都是送命题。

“微臣觉得,此事交由陛下定夺!”

他赶紧将皮球踢回去,老朱似笑非笑。

他转头问:

“这可不行,朕没找你们商量,你们怪朕……

现在朕让你们出主意,又都推脱!

胡惟庸,你给朕一个答案……”

胡惟庸的脸色登时一阵青一阵红。

“陛下,要不还是放在浙江……

反正您也在那里执行过试点……”

胡惟庸咬咬牙,最终还是将浙江给卖了。

可是,他的这个动作,可就招惹了浙东派。

虽然随着刘基离去,浙东派已经有了群龙无首的趋势,可依然是朝中的一大力量。

合着你就逮着浙江坑是吧?

马上有一位浙江官员走出来,大声说:

“陛下,臣觉得不妥,此法明显有民变的风险,浙江太远,管控太难!

臣建议陛下就近划下试点,也好方便管理!

不若,将地方划在濠州如何?”

这话一出,胡惟庸首先受不住,他想将这烫手的山芋丢给浙江,浙江又将问题丢给淮西

大家主打的就是一个甩锅,然后,满朝文武因为在哪做试点给吵起来。

朱元璋朝着朱标笑了一笑,满脸讽刺的意味。

朱标自然从皇帝那里知道,他压根没有准备在南方选择任何地方。

南方乃是龙气所在之地,也是天下粮仓。

朱元璋也担心天下不稳,肯定不会轻易将此事推广。

而且他的那套方案,如果真推广了,地方上的反对声也大。

那还不如先在北方试点,等北方这边稳定下来之后,再顺势推广南方。

左右也就是几年时间,老朱还是等得起的。

不过老朱并不打算提前公布这件事,先让他们打着再说。

“诸位年后,给朕一个说法……”

老朱是打定了主意,不让这些人过个好年。

皇帝宣布退朝,百官赶紧恭送皇帝。

老朱离了奉天殿,忍不住先笑起来。

朱标莞尔,父皇恶作剧的样子,真的就跟孩子一般。

他丢出那个问题,恐怕要让许多人过年都不得安生。

在文官们的思想中,天然认为朱元璋必然会将试点安排在南方。

毕竟以前老朱都是这么做的。

他们跳不出这个思维怪圈,自然要被折磨一阵子。

“张异在龙虎山,不知道怎么样了?”

临近年关,朱元璋想起张异。

“前阵子我问过毛骧,他挺好的,就是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似乎在研究什么?

遇见这种事,大概他心里也不好受……”

“由此可见,有仙缘,也未必能断生死!

长生之事,果然不可靠!”

朱元璋回头对朱标说:

“传承,比求长生更有意义,至少张正常留下的孩儿,都很不错……

张宇初如果不继承天师的衣钵,他应该也是个人才!

据说他的文章,就连当地的文坛名宿,都赞不绝口!

标儿,身为君王,求长生是最为愚蠢的一件事,‘

可对于后代的教导,你也要放在心上!

雄英你可要教导好,别成了朱允炆那种废物……”

朱标头大了,皇帝对于张异口中的那位他没出世的儿子,可是怨念很深呀。

那个叫做吕氏的姑娘,据他打听都嫁为人妇了。

简而言之,他们之间的缘分,因为张异的的预言没了结局。

那自然也不会有朱允炆让老朱觉得是污点的孙儿。

“儿臣知道了,父皇,儿臣还琢磨着,以后等雄英长大一些,让雄英拜张家弟弟为师!

他脑子灵活,心里的主意也多!

跟他学点东西,总归吃不了亏……”

“跟那子学东西可不行,他滑着呢,万一教坏朕的孙子怎么办?”

老朱急忙反对,他气急败坏的模样,倒是惹得朱标忍不住笑起来。

……

这边在聊张异,另一边,张异也被人挂在嘴边。

“胡相,你怎么看这件事?”

汪广洋拉住胡惟庸,将他带到一边,准备问问他的看法。

胡惟庸似笑非笑,却是说道:

“这件事的影响很大,本相已经准备去信李先生……

如今这情况,恐怕需要他入京劝说皇帝!”

李善长?

汪广洋脸色微变,他和李善长的关系其实也谈不上多好。

这位因为生病回家养老,但是病情很快就控制住了。

他人不在朝廷,但朱元璋也记挂着他。

今年,他才帮皇帝完成了一次大移民的工作,十几万人的移民,李善长处理得井井有条。

这位大人要是回到京城,对于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不过汪广洋很快平复情绪,说:

“也是,李先生虽然退了,但陛下经常念着他的好,只是……”

“只是,李先生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未必有张异重要!”

“胡相,你是觉得,张异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汪广洋盯着胡惟庸,希望能从他这里得到一个答案。

胡惟庸点头道:

“还能是谁,这些政策是一脉相承的,陛下这些年做下来的事,无非就是一件,那就是削权。

从南北分榜到算学入科举,整整十年,难道汪相还看不透?

所谓的改革深水区,无非就是图穷匕见罢了!

等到陛下彻底掌控了地方,咱们这些人虽然不至于说是末日,但至少已经没有了跟陛下较劲的资本……”

汪广洋一想,好像还真是如此。

朱元璋因为出身的关系,他身上充满了一种毫无根据的不安全感。,

他们这些跟着朱元璋的老臣,其实是知道的。

可是老朱一刀刀削下来,他们这些人在不知不觉之间,权柄已经被削得七七八八。

但就算如此,朱元璋似乎还不打算停手?

他想做什么?

汪广洋的心头,无名火起。

他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但皇帝动的并不仅仅是个人利益,而是一个叫做读书人的群体的权柄。

君权和相权,在历朝历代不是没有过斗争。

因为彼此之间的争斗,死去的皇帝和文官,也绝对不少。

论惨烈,至少目前的大明还算不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