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皇帝喜欢用强,道衍哭了(1 / 2)
第50章皇帝喜欢用强,道衍哭了
“张异这子说的没错!”
老朱看到这份奏疏,忍不住拍案叫好!
朱标今日刚好在御书房,听着皇帝的的声音,忍不住抬头。
老朱将这份奏疏交给朱标,朱标看着也是莞尔。
“张家弟弟伶牙利嘴的,平时就毒舌,这些人撞到他头上,只能说是自认倒霉!”
朱标笑着摇头,这世界上真正理解皇帝的人其实不多。
他算一个,张异也算一个。
朱元璋出身佛门,他表面上对佛门也不错。
可当过和尚的皇帝,对于宗教的力量十分忌惮,这才有了他禁绝天下僧道乱走,统统关到寺院和道观里的做法。
“那个叫做道衍的僧人,朕看他就是故意找事!
他在想,要不要出卖姚广孝这个人?
“陛下为什么问他?”
老朱饶有兴趣的询问张异:
“你昨儿见过那些人了,怎么样?”
道衍?
姚广孝本不想太冒头,他想刷声望,但不等于他想得罪皇帝。
“怎么说呢,对有些人来说,他是乱臣贼子,对有些人而言,他是肱股之臣!
在贫道看来,他是一个纯粹的疯子,越是一个绝顶的人才!
张异快哭了,他开玩笑的好吧。
皇帝在一边生闷气,张异跟吃瓜群众一样观察老朱吃瘪的样子,只是他太得意忘形,不知收敛,朱元璋恼羞成怒:
“你也一样……”
既然要谋夺利益,自然需要一个领头人。
“赶紧给朕滚,此事容不得你拒绝!”
“那你觉得,他入朝为官可好?”
你这祸害调教人才,还是有一手的!”
“行,那你接旨吧!”
这样的人,杀了,其实是最好的。
所以算下来,将外界变好,同样可以保护宫中的人。
张异:???
他可是什么都没做呀,咋就惹到皇帝了?
而朱棣会造反,却也不是因为他姚广孝鼓动,而是建文帝逼的……
大钱都花了,花点钱把顺天打造得漂漂亮亮的,也是不错。
在算学的计算下,老朱理解花掉一笔钱,换来京城附近百姓平均寿命的提升,本身就是一个划算的事情。
“陛下,您不带这么玩的!”
这其实也是解决佛道二门,经常被皇帝灭佛灭道的原因。
不过比起刚才的慷慨激昂,被张异说破那层道理的僧道俊杰,倒是没脸再提什么慈悲,清净之类的话语。
但朱棣造反何其难?
朱元璋去世,朱棣没反。
他保留了中华古建筑的美感和设计,却将大量的钱财,花在基础设施之上。
最关键的就是,关于卫生与平均寿命。
姚广孝要造反成功,他的目标是绑定在朱棣身上。
朱元璋和一直没有说话的朱标脸上,也带着一丝好奇。
“陛下可是觉得臣修路和建设下水系统,是浪费钱,其实不然……
张异不卖关子,继续说:
人人皆是生产者,不该从整个社会大循环中出去。
张异:……
他叫道衍,俗名姚广孝,外号,黑衣宰相……”
而且,除了比较疯之外,他也算是如刘基直流的奇才!
张异,你给朕说说,此人合适吗?”
张异自然知道,老朱肯定已经通过锦衣卫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了,他老实话说:
可他也是个人才,从张异口中的描述,朱元璋也可以看出。
张异就差一哭二闹三上吊了,老朱见他吃瘪,顿时觉得爽快了。
“能让你记住生平的人,恐怕不会是普通人吧?
一个和尚,却能在史书留名,要么他是高僧,要么他有其他过人之处……”
不过你张家弟弟似乎对他颇为了解,恐怕此人在史书上有名!”
在为佛门争利益和跟君王周旋之间,如果把我不好尺度,只怕会有生命危险。
朝天宫内,一行被皇帝叫上来的僧道俊杰,正聚在一起。
“算了,这样的人才,朕用不起,不过杀了未免显得朕气,这样吧,朕下个旨,将道衍留在你身边好了……
可有些规矩延续千年,老朱也不好打破。
朱棣肯允许道衍入朝为官,就算给他面子了。
但姚广孝还没下的决心,已经有人帮他下了。
这些人想着,要推出一个领袖来,见机行事。
皇帝一道圣旨前来,众人赶紧迎上去。
老朱还没开口反对,张异已经滔滔不绝的说明了其中的利弊。
要不是他是皇帝,二人就怕直说你莫不是有毛病?
“行,就按你说的去办!”
同时,他对于佛道二门不事生产这件事也颇为不满。
“朕看你想收他为徒,朕就成全你的心意,来人呐,给朕拟旨!”
偏偏要等到朱允炆逼迫,他才造反,由此可见藩王就算有造反之心,在大一统的王朝中,也绝不是容易之事。
黑衣宰相?
一个整天鼓励皇子造反的反贼,老朱恨不得马上就将这个和尚拖出去杀了。
张异一愣,没想到皇帝这么快就注意到姚广孝了?
这位道长拿到的剧本,分明跟那些皇子们一般模样。
“谁是姚广孝,接旨……”
朝廷中,能吏好找,相才难求。
他再疯,也闹不出幺蛾子!”
朱元璋招来锦衣卫。
张异阐述了传染病对平均寿命的影响。
张异的方案除了贵,几乎没有别的毛病。
可老朱不管他是不是开玩笑,十分麻利地将圣旨拟好,让人送到朝天宫去!
更何况,卫生条件受益者,并非只有百姓。
见着朱元璋,张异先交上去一部分设计图。
朱元璋其实颇为心动。
只是,大变革,注定会伤害到许多人的利益。
“杀了挺可惜的,如果他真的如张异所言,确实是个人才……
而姚广孝,却只是为了个人的理想,而且枉顾百姓。
太监进来,目中无人,他在人群中环顾,大声喊着道衍的俗家名字。
刚好张异以杨宪为契机,从僧道纳税开始,为朱元璋提供了一条改造的道路。
他们还在为今天的事情,愤愤不平。
“哦,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
这个人,也许是个人才。
如果一个人不该不因为病死而多活十年,总好过一个孩子需要十几年的成长才能成为劳动力强……
对方并不是什么贪图富贵之人。
道衍敢拒绝,老朱就敢让他人头上城墙。
朱元璋知道张异不会在这个事情上随口胡言,所以答应下来。
能够在史书上留名的人,也许是因为运气,参与到大事件中。
“还行,这些人骂不过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