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84章 摊丁入亩,杀戮背后的原因(2 / 2)

加入书签

常遇春闻言,若有所思。

≈lss=≈adv≈≈g将常遇春等人打发走后,朱元璋留下朱樉。

“以后的路,你只能自己走了!

想当好秦王,你凭你自己的本事……”

朱樉百感交集,老朱说的秦王,不是陕西的秦王,而是日本的秦王。‘

他那点不能言说的也信和不甘心,皇帝心知肚明。

此行一路,皇帝该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靠他自己走了。

“儿臣,谢过父皇!”

“好好表现,朕会看着你,你若不让朕满意,朕也不会将你送出去!

行了,你出去吧,从今天开始,你就去玄武军的营帐中睡去!

等过阵子,朕再来看你……”

朱樉无声点头,问:

“父皇,您为什么不在这里等着?”

“朕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当然要好好走走!

这民间的事情,不走看不清楚!

朕不但要走,还要带着某些人一起走……”

朱樉不知道皇帝说的某些人是谁,但他灵光一闪:

“父皇,您这次打算微服出巡?”

得到皇帝的肯定的答案,朱樉惊呆了……

有三年前的前车之鉴,皇帝居然还打算如此?

“左右都出来了,朕有些事,想要亲自看看!

关于多年前犹豫的一件事,朕也想看看百姓的反应,再决定是不是推行……”

“可是父皇,这很危险……”

“朕知道,心就是!朕这次不会逞强,你放心!

且朕这次会带够护卫……”

朱樉终归没有劝动朱元璋,他明白父亲自然有父亲的把握。

再想想,如今整个江南,人人自危,锦衣卫已经把该找的人都找得差不多了……

朱元璋离开慈溪,前往杭州。

新任的杭州知府和浙江平章政事前来拜访,老朱将他们打发走了。

不过有个访客,老朱却先在见他一面。

“刘先生……两年没见了……”

朱元璋见的人,是已经告老两年的刘伯温。

君臣二人相见,百感交集。

“臣没想到,还有见到陛下的一日,陛下安康,臣心甚慰!”

“先生可安好?”

“多谢陛下关心,臣很好……”

朱元璋闻言莞尔,他知道刘伯温这段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尤其是胡惟庸发动御史台一直在告他。

连谋反的事都能说出来了。

这种明显的诬告,老朱自然是不信。

可远在青田的刘伯温,可未必能坐得住。

浙东一派,自从杨宪和刘基去了之后,虽然在朝堂上依然有一定的根基,

可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却已经没有了。

他多看一眼刘基,也不知道这老头会不会后悔当年没留好接班人就走?

像李善长全力培养胡惟庸,他现在就获得了极好的助力。

而浙东派,章溢也许还在勉强维持,可章溢本身也做不了几年了……

“陛下,臣这次来,还有其他事为陛下谏言!”

“可是最近锦衣卫的事?”

朱元璋预判了刘伯温的预判,让刘基半天说不出话。

随着北方战场胜利传回来,关于朝廷那场布局,也逐渐揭开面纱,皇帝用心布置的局,到了收获的时候。

他收获的是胜利,可其他人得到的却是苦果。

锦衣卫的触底反弹,展露出来的是远比以前更凶横的风格。

江南尸横遍野,无数的江南富户,大儒名士,被杀头抄家流放。

这次的杀戮,波及的范围比起海盗案那次更广,也更加残酷……

刘基已经听到不少老友,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

“陛下,臣从未见过任何一朝皇帝,如这般杀害士子……”

“不能为朕所用,却整天想着怎么引蒙古人入中原的人,朕要他干什么?”

老朱的反问,让刘伯温默然。

皇帝和江南士子的暗斗,大概也是朱元璋如今放任锦衣卫乱杀的原因之一。

洪武两次大考,许多人拒绝参加科举。

这导致朱元璋对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颇有微词,甚至动过停了恩科的想法。

这些人为了逃避朝廷的举荐,上山的上山,归隐的归隐。

一个个摆出我就是不屑给你效力的态度,老朱不杀他们杀谁?

以前是没有借口,可如今造反的借口也有了……

“不提这些了,先生既然来了,就陪朕多住几日!

然后,在陪朕走走……”

“走,陛下准备微服出巡?”

刘基从朱元璋最近的动作,似乎明白什么?

“有些东西,需要朕亲眼见证,才心中有数,毕竟涉及改革,不重视不行……

当年那子给朕留了一个建议,朕怕动了天下的根本不敢用,

不过这些年,浙江的经验挺好,推广到其他地方,也算顺利!

所以呀,朕就不得不考虑了……”

刘基眉头一挑,他归隐这两年,正好见证浙江商税改革。

从地主们的反对,到后来接受。

整个浙江的税收在增长,但浙江百姓的日子,也逐渐有了盼头。

浙江人本就重商,这个改革算是让浙江吃到第一波福利。

可就算是商税改革,当年也引起轩然大波,甚至皇帝推广的时候,天下也有不少富户反对。

朱元璋这次在南方的杀戮,多少也是为改革开路的过程。

而既然连朱元璋都要心翼翼的对待的事,肯定不会简单。

是农业税……

以刘基的聪明,自然也猜出了老朱的想法。

商税改革尚且波折不断,能让皇帝慎重对待的,大概只有天下之根本的农业税了。

“陛下想要改革农税?”

刘基猜出这个不难,朱元璋其实一直在做这件事,只是徐徐图之。

想要改革农税,首先要知道天下田亩。

可地方无论是百姓还是基层官员,都不太希望朝廷知道这件事。

所以朱元璋推行里甲制,制作黄册,就是逼着百官将手中的数据交出来。

这本身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但很显然并不是老朱所言的改革。

他要做的事,一定是推翻现有制度的大事。

摊丁入亩!

朱元璋沾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四个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