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章 算学里的国运,灭国之策(1 / 2)

加入书签

第1章算学里的国运,灭国之策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形而上学,先贤在主观的情况下,对世界的本源所进行的猜测的学说!另外一种,是通过自然中的现象,去研究事物规律的学说!

如果用我们道士的修行方式来做譬喻,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前者,我们的炼丹术就是后者……

前者为道,后者为术!

咱们把这套逻辑套进儒教之中,孔圣人留下的四书五经,就是他对这个世界,对治国之法理解的道

历代皇帝尊崇孔圣人,所以践行他的道,这我也不能说没有毛病,

可是叔叔您有没有发现,这选拔人才的方式中缺了点什么?”

“术!”

张异想引导朱元璋和朱标理解的道理,其实就是这个。

等朱家父子回答,他点点头:

“没错,咱们大明的上层,或者说华夏自古以来的上层,一直强调道的作用,却轻视术,却不知道与术,就如同知与行,有人说先知后行,没毛病,

有人说知行合一,也没毛病!

真正有毛病的事情是只知不行,从有科举以来,大部分的时间对于人才的选拔,都是有道无术……”

“给您一本孙子兵法,您能领兵吗?”

朱元璋摇摇头。

张异又道:

“那有没有一些书,能让黄大哥明天就成为您这样的商人?”

朱元璋更是摇头。

“所以就是了,因为这些东西,四书五经里没有,道德经里也没有,孙子兵法里也没有,这些书是高屋建瓴,尝试解释某种领域本质的书,可能学以致用的人何其少?

一本孙子兵法对某些人来说,可能还不如详细讲解练兵,怎么布阵、怎么行军这类细枝末节的书籍更让人受用!

科举也是如此,

科举不可能选出来的都是天才,更多人高中了,去地方上任职,也是从头学起!

学得好的,自然可以成为一方能吏,学得不好的,就成为朝廷的蛀虫!

这些成本,都需要朝廷承担!

可如果朝廷在科举考试之前,就把术的内容作为考核的必要标准,

那是不是可以让有些只会读死书的人,被科举筛选出去,留来的人虽然不敢说完全都是可用之才,但至少为朝廷减少了无形的成本!”

“可为什么是算学?”

朱元璋被张异勾起一丝兴趣,急忙追问。

“因为算学是术之源,我们不可能让考生们什么都懂,但却可以用算学去赛选掉那些学习能力不行的人,

道理可以靠死记硬背,但算学不会骗人,它不会是真的不会……

想要学好算学,逻辑能力非常重要,一般读死书的人,很难在算学这一关过去!

且将算学加入科举有个好处,就是他属于道,不会涉及道争。

那些士大夫们可能会为了先知后行还是知行合一打成一团,许先生也可以因为政见不同而对皇帝死谏,但大概率不会在算学的事情上纠缠……

以为算学是术,不是道,

就没有所谓的道争,可它对选拔人才来说,我觉得比四书五经本身更为合算!”

“算学,有那么重要?”

这个领域确实不是朱家父子擅长的领域,所以张异的提议接受起来有些难。

张异摇摇头,黄家父子是商人,已经算得上是生活中最接近数学的人了。

可是他们对将科举纳入算学这种举动,都表示怀疑,可想而知数学在古代的没落。

其实说没落也算不上,华夏对算学的研究也不少,远的不说,就是宋元两朝,古人同样有类似增乘开方、开四次方解法、开高阶等差级数求和、提出弓形弧长近似公式、负系数方程。以及朱世杰讨论的高次方程组的解法、高阶等差数求和还有高次内插法等等成果。

但这些成果也许放在后世是不错的成绩,但在社会的主流上,它们并不太受重视,算学,也只是一些天才手中的玩具。

“咱们举个例子,用算学给大明算算国运……”

国运二字,让朱家父子一个激灵。

张异这子平时藏着掖着,少有涉及太多国运的话题,今天他居然主动开口。

而却算学测国运,这种方法闻所未闻,朱家父子早就忘了一开始来的目的,被张异的话题带进去。

“先不算公主,当今陛下目前有七个儿子……除去太子朱标,剩下的六个孩子就是未来的王爷,以皇帝疼儿子的性子,皇子们封王之后,每个人咱们也不给多,一个人给两万石俸禄不过分吧?”

朱元璋点头,事实上他心中的想法,他要给孩子们的数绝不止两万石粮食。

张异说道:

“也就是说,陛下以后不生孩子,就这六个亲王,一年就要耗费十二万石粮食,这不算多……

然后咱们再往下看,亲王们是要生孩子的,咱们假设每个亲王生五个孩子,那么朱家第三代,就是三十个后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